新冠病毒疫苗即將問世,如何管理疫苗製造商、安排供應鏈物流及基礎建設,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製藥產業公司以及物流業,一同攜手應對合作。 新冠病毒疫苗物流是供應鏈的一大挑戰,政府、非政府組織、製藥產業公司以及物流業必須盡快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傳統疫苗研發時間通常需要5-20年,預估最早可能在2020年底廣泛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可稱為一大突破。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ndhanom Ghebreyesus)在8月時表示,WHO經過多方廣泛諮詢後發展出新架構,為所有國家公平與公正取得新冠病毒診斷、治療與疫苗提供指南。他補充說:「我們必須快速製造數十億劑疫苗,送達所有需要疫苗的人手中。」「隨著新技術不斷湧現,所有這一切意味著目前需要最高水準的菁英規劃,為疫苗接種及世界的治療做好準備。」 全世界超過100組科學團隊,努力發展新冠病毒疫苗,這場競賽正在進行中,許多團隊提到疫苗將在2020年最後一季度問世。但即使疫苗成功問世,在加速量產與分配疫苗方面仍然存在相當大的複雜性,疫情本身仍持續影響使我們的供應鏈、分配勞動力數量及效率大打折扣。對國家政府來說,管理與率領疫苗製造商、供應鏈物流及基礎建設,讓目前抑制疫情的挑戰更添難度。 溫度很重要DHL客戶解決方案與創新事業部(CSI)最近發表白皮書《提供疫情期間恢復力(Delivering Pandemic Resilience)》,在公共衛生緊急狀況(例如持續存在的新冠疫情)確保重要醫療品的穩定供應。 DHL商業長暨CSI負責人Katja Busch解釋說:「當提到預期的新冠病毒疫苗冷鏈(冷凍冷藏供應鏈)協定,主要有2種方法:以現行疫苗協定為基礎的傳統方法或更嚴格的方法。在嚴格方法方面,特定疫苗生產者及其物流供應商必須選擇遵守嚴格與極端溫度要求(以-80 °C為限),在儲存與運輸期間維持疫苗的有效性。這些條件與特定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劑(第III階段)目前採用的協定一致。如果穩定性測試證實較高溫度下的疫苗具有效力,或改善配方,並以額外的製造步驟增加穩定性,這些要求可能會隨時間經過而解除。成功遵守常規方法的確定性,部分依疫苗平台而定。」 儘管已經針對蛋白質基礎疫苗,進行更多易於管理的運輸要求(+2°C至 +8°C)試驗與測試,採用常規的運輸方法應用在病毒的先驅者,例如病毒載體及核醣核酸(在扮演基因編碼、解碼、調控與表現平台中扮演各種不同生物角色時,不可缺少的聚合物分子),因此風險更高,而且依據的經驗及穩定性資料較少。 如果研發過程非常順利,第一支證明臨床有效的疫苗,理論上可成為理想的候選疫苗。因為它不僅有效,而且能夠量產,在室溫進行可管理的配送。不過,目前已宣布的生產量能,以核醣核酸與病毒載體類疫苗的特別高。 當疫苗成品準備配送時,大部分民間疫苗公司會與專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3PLs)合作。這些公司專門提供從揀貨開始,到最後一哩送達為止的跨國運輸、海關核准、維護冷鏈基礎建設與設備的服務。它們還可以使用具有冷鏈的冷藏與溫度測量功能的倉儲、海運貨櫃、貨車及其他設施。 疫苗備妥時,政府與民間合作非常重要在嚴峻的形勢下,製藥公司、政府、非政府組織及物流供應商必須做好準備,使遠超出臨床試驗的規模遵守這些要求。 問題在於國家政府是否做好準備,在疫苗抵達時接受這些產品,採用必要的冷鏈設施,管理社區內的配送通路?地方配送的主要集散中心可能包括醫院和學校,民間工作場所也扮演替代的地方配送地點角色。不幸的是,對大部分國家而言,現有可滿足這種緊張一日疫苗運輸的冷鏈設施,似乎只能涵蓋一部份的健康人口。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報告,全球人口的70%非常可能在短時間內需要新冠病毒疫苗,因此冷鏈配送架構的重要性增加。在這方面,WHO預估,全球每年有多達半數的疫苗會被丟棄,大部分是因為缺乏溫度控制,以及不間斷支援冷鏈運輸的物流。 在ABC News節目,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國家免疫與呼吸道疾病中心主任Nancy Messonnier醫師最近也提到美國的冷鏈基礎建設與運輸。 美國免疫實務諮詢委員會召開的一場會議,Nancy Messonnier說:「疫苗儲存與運輸計劃的複雜程度,將對我們高效率配送疫苗的能力造成重大影響。」 猶他州大學藥物資訊與支援服務資深藥學主任Erin Fox博士補充說:「大部分的藥局、診所、場所,沒有備妥超低溫冰箱。」 DHL客戶解決方案與創新事業部,生命科學與健康照護亞太區副總裁Leonora Lim表示:「雖然我確定所有國家都有某種類型的健康照護配送系統,但我們仍然不清楚,疫苗何時準備好,以及運送的時間點和數量。由於各國的成熟度與複雜度不同,因此需要公共到私營機構以及政府機關內部之間更密切的合作,尤其是在多變與動態的環境。」提到亞太區的冷鏈公共基礎設施,Lim表示:「亞太區範圍非常廣,而且差異非常大,包括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印度及中國。」 根據WHO有關疫苗供應鏈與物流的先前個案研究,泰國是政府與民間合作的正面範例。 在2009年,泰國的疫苗供應鏈與物流系統面對多重挑戰,包括廢棄與過期疫苗產品、庫存控制問題及高成本。 為了提高效率,泰國透過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系統外包疫苗供應鏈。此系統一開始在全國76省的28省試行,然後在2010年底前逐漸擴大規模。外包VMI系統讓庫存管理更精簡,將疫苗必須通過供應鏈的步驟,從5項減為3項。疫苗庫存數量及疫苗儲存時間也跟著減少。
經濟分析指出,VMI系統實施的第一年,透過國家供應鏈系統配送疫苗的成本節省將近1/5。這是透過資源有效利用、降低物流成本及減少疫苗取得與配送帶來的效率提升達成。 Busch在結論指出:「管理如此複雜的供應鏈與配送網路,是一項需要專家來執行的艱鉅任務,當提到保護人類性命至關重要的疫苗或類似醫學產品等高敏感性產品,這變得更加重要。我們堅信擁有最佳物流合作夥伴,以及最重要的是,超前擬定計劃與這些夥伴的聯繫方式,將能在高需求的階段,對確保長期的穩定作業將大有幫助。」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文章分類
All
更多文章
Sept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