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的速度以倍數成長,企業也不斷追求轉型,針對產品與服務內容提供更密切的合作,藉此維持競爭優勢。 每年一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消費電子展 (CES) 是科技業的年度盛事,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年度產業趨勢。每年,大型知名企業都與新創企業相互競爭,力求吸引媒體與大眾的注意,並爭相展示最新概念,希望能成為下一代熱銷產品。 四年前,這樣的機會似乎非常明確。曾是重要消費性科技產品的筆記型電腦,後來被智慧型手機取代王者地位。全球各地銷量大增,製造商也在爆炸般的市場中爭奪自己的利基位置。高階手機競爭激烈,各大廠牌都以更鮮豔明亮的螢幕或功能更強大的相機吸引消費者。低成本機型則鎖定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為銷售對象。利基設計的重點鎖定商務使用者或青少年族群。 最近,這種狀況又變得更複雜了。智慧型手機的年度銷售量成長率從 2014 年的 10% 以上,減緩到 2016 年的 1.6% 。今年參觀 CES 的訪客發現,眼前的新產品多得讓他們眼花繚亂:可折疊並放入口袋的無人機,隨時可從遠方自拍;梳子和牙刷,可針對使用者使用方式與髮質狀況回傳數位資訊;還有虛擬實境耳機,以及為了娛樂兒童或監控獨居長者健康狀況的機器人。 展覽中的有些東西根本稱不上產品,只是連接雲端提供各式各樣服務的極簡化介面。舉例來說,分析師估計,專為與亞馬遜語音控制、人工智慧助理 Alexa 互動所設計的裝置,去年聖誕節銷售額已達到 1000 萬。網路零售巨擘亞馬遜今年投入大筆資金提升服務,還針對相關專案招募數百名新員工。據預測,在 2022 年之前,安裝「家務助理」裝置並使用 Alexa 這類服務的使用者,數量可超過 1.5 億。 CES 展覽中還有許多參與者來自非傳統科技領域。汽車公司也在其中,例如特斯拉 (Tesla) 與法拉第未來 (Faraday Future) 兩家新創汽車公司,以及許多大型知名企業,都展示了自行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與其他科技業者合作的成果。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 Audi,也在本次展覽中宣布與視覺運算公司 Nvidia 結盟,將會在 2020 年前生產全自動駕駛車輛。這兩家企業也在展覽中展示合作的一款原型車。 變化的浪潮 這波複雜甚至混亂的新型產品與服務爆發出現,正顯示出產業對三股強大破壞力的因應之道。第一是更廣泛的數位化。社會中的每個產業範疇,從農業、製造業到醫療、交通等,幾乎都受到新的數位技術影響而開始轉型。這種趨勢一方面是由低成本、無處不在的感應器與連網設備所推動,另一方面還有資料儲存量、通訊與處理能力大幅提升等因素。大規模數位化從根本改變了高科技產業範圍。高科技公司不僅為終端客戶生產獨立產品,也不斷思考其產品是否能更無縫融入其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中。 第二是競爭。在科技產業的很多領域中,進入產業的門檻正快速下降。日益模組化的軟硬體技術,可以透過創新方式結合,再創造出更多新產品。現在,小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也能以低廉價格與便利方式,取得過去只有少數財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才能獲得的零件、開發工具、製造能力。如果他們的構思證明能夠成功,就可以利用共享的基礎設施,隨著需求上升快速擴展規模。 第三種破壞力是快速。科技業一直是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但是加速度的倍數成長特性,尤其是在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領域,意味著幾年前只能在實驗室使用的技術,如今已經可廣泛運用於商業用途。有些觀察家相信,在本世紀內,電腦就可擁有人類的智慧,這將啟動新一波的科技大進步,同時也會帶來前所未見的經濟與社會變遷。 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如此變化多端、充滿未知數的環境,為科技公司帶來巨大的策略性挑戰。許多企業在面臨產業、產品類別、進入市場相關決策時,都難以決定方向。在缺少單一「票房保證」產品類別的情況下,追求成長表示可能要增加多樣性與複雜度。 分析幾項消費性產品產業成長預估資料後,就能了解背後原因。2019 年,全球 3000 億美元的手機市場預計將持續成長 48 億美元。在同時期中,體積縮小許多的消費性無人機市場,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絕對成長速度。穿戴式電子裝置市場,如智慧型手錶、健身追踪器和頭戴式顯示器,目前的價值不到 300 億美元,但預計到 2019 年將倍數成長。 企業也必須決定要在未來的市場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早期採用智控燈泡和其他家用 IoT 技術的使用者已經發現,此類產品的效能高低不僅取決於硬體能力,也更仰賴是否能與廣泛產品與服務系統合作,包括居家保全系統,至能夠管理你的行事曆與購物清單的智慧助理等。 建立一套成功的系統十分困難,因此許多企業都將自己定位為基本技術供應商,而非提供完整系統,以避開這項艱鉅挑戰。舉例來說,Nvidia 與 Audi 的合作,是為汽車製造商提供「現成的」自駕技術策略一部分。英特爾開發一款信用卡大小的電腦,可插入電視和其他產品,提供可升級的「智慧」功能。 產品相關軟體與服務,變得與硬體本身同樣重要,而這樣的趨勢已不再侷限於消費性產品。過去,企業會購買專用伺服器來運行企業系統、網站、線上軟體產品。現在,越來越多公司則向運算服務供應商租用相關服務。 這些供應商反過來使用智慧軟體,依照需求分享客戶之間的儲存容量與處理能力。這種趨勢導致伺服器銷售量成長趨緩,供應商也藉由提高效率與使用率,滿足客戶不斷增加的需求。這種趨勢也造成價格下降。如果可以用比較便宜的機型完成工作,並在故障時無縫切換至另一台機器,就沒有必要投資在宣稱高效能的電腦。 硬體仍然很重要 當然,硬體仍然很重要。數位服務必須與終端用戶互動,不論是透過客廳裡的電視,或是胸針裡的小型麥克風。所謂的雲端也不是一朵雲,而是全球各地資料中心裡成千上萬的伺服器與網路交換器。事實上,硬體設計、生產、經銷的壓力正不斷升高,因為創新產品在市場只有短暫的機會,競爭對手就會快速跟進,甚至推出更新的產品超越現有產品。 DHL 科技總裁 Rob Siegers 表示,若要在這個複雜、快速變化且不穩定的環境中,建立一套運作自如的供應鏈,企業必須採取精密分工而敏捷應變的方式。「這世上沒有一體適用的最佳供應鏈模式。企業必須針對特定產品、市場、產品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量身打造適合的供應鏈。」 為說明上述觀點,我們可以分析美國與印度的行動電話市場。現在,美國的行動電話市場規模是印度的 5 倍大,但手機銷售單位數量卻較印度少了 25%。未來幾年內,飽和的美國市場銷售量每年預估會下降 3%;而在印度,銷售量正以每年 10% 的速度成長。在美國,智慧型手機的平均零售價格為 455 美元;而印度的智慧型手機平均零售價格僅為 215 美元。在銷售單位數量方面,印度的手機市場已大於美國。「為印度市場提供服務,需要採用完全不同於美國市場的方式。」Siegers 說。而且印度 5 大手機製造商,有 4 家是本地公司。 市場挑戰 進入新市場之所以是個重大挑戰,還有其他原因。舉例來說,企業必須熟悉複雜的地方稅務和海關規定,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機會需要使用本地採購的零件或勞工。Deloitte 顧問公司在其全球科技市場前景最新分析報告中指出,「日益繁重的全球規定」是該產業的一項關鍵挑戰。 報告作者指出,「每個當地市場都有自己的規定,來管理隱私權、安全、跨國或國內資料處理問題。」他還指出「對於如何向企業課稅、如何看待獎勵計畫,不同地區和國家也常抱持不同觀點。」 快速供應鏈在產品上市後的數日和數週內至關重要,此時公司必須準備好,透過零售通路推出大量產品,以滿足初期客戶需求。這就需要快速運輸與強大的庫存管控能力。Siegers 表示,越來越多企業正透過動態路由等先進概念,切換供應鏈中移動產品的最終目的地,以便在市場面對預期外的強大需求時,仍能維持供貨。 待產品達到成熟階段,價格與需求數量都會傾向下跌。此時供應鏈也必須迅速反應,改採較低成本的運輸方式,例如將空運改為鐵路運輸或海運。還有其他技術也能協助企業達成供應鏈多重目標。例如,延期方式能讓最後的產品組裝、包裝甚至程式設計,在下游設施或配送中心完成。這項方法可協助企業在速度、庫存成本、需求波動之間取得平衡,只有在需要時,才為最終客戶準備好產品。 DHL 科技策略副總裁 Thomas Dammann 表示,科技公司也很熱衷於採用自己的創新技術,許多企業在機器人技術、IoT、供應鏈採用大數據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此類技術同樣適用於任何產業,但科技業對這些技術更加熟悉,」他指出,「越來越多科技公司與 DHL 這類的物流公司結盟,以發展並推出創新供應鏈技術。最後,他們希望自家供應鏈調整完善的技術,也能銷售給客戶。」 合作也很重要。供應鏈就如同現代的高科技產品,是合作努力的結晶。Dammann 表示:「我們的高科技客戶在思考未來發展方向時,面臨一個重大的策略挑戰。新的機會雖然很多,但一定也有威脅,讓他們疲於應付以致於失去焦點。」 「DHL 身為物流夥伴,雖然無法簡化這樣的商業環境,但卻可以分擔供應鏈的複雜問題,藉此協助客戶,讓客戶專心發展自己的優勢。現在,我們正循線進行多項討論,檢驗外包供應鏈、安排物流夥伴,並尋找其他創新模式。」 本文作者:Jonathan Ward 文章來源:<Staying Aead of The Game>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文章分類
All
更多文章
May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