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網購者想要更好、更快的服務。該是物流業創新彈性化網絡、自動化和大數據的時候了。 今天的消費者比過去任何時間都要都市化、更富有、買得更多。他們也更沒有耐心—以速度和便利性為最高優先—但他們也偏好永續產品、道德生產及環保友善的送達服務。利用一長串附加條件平衡無縫式經驗,是全球各地電子零售商與物流合作夥伴面臨的重大任務。 不過,根據DHL與Euromonitor合作編製的最新報告,只要電商與物流業採用更有創意的方法,就能做好充分準備滿足這些要求—尤其是最後一哩路,從運輸中心到最終目的地的最後一段路程。報告針對此艱難的最後一段路程,提出發揮重大影響的4大趨勢—在地化、彈性配送選項、旺季高峰的數量成長及日益進步的新技術;以及電商與物流合作夥伴如何透過供應鏈因應這些趨勢的方法。 創新與爭議將簡單與自發性視為基本人權的世代興起,對電子商務的未來確實是一大吉兆:預期2022年前,購物者每年將透過行動裝置支出24億美元。不過,這無可避免為物流業帶來龐大挑戰。此領域的創新通常聚焦在3核心領域:藉由加強消費預估能力促進貨運網絡在地化;創造彈性貨運解決方案保證便利及解決成本考量;以及擴大彈性管理旺季需求。 隨著物流業日益發展,今天的貨運網絡不再只是在地化,供應鏈變得更重視區域配送策略,藉此達成縮短最後一哩路的目的。許多企業已經實施微觀物流系統,亦即貨運業者專注在規模較小的區域倉庫,增加配送中心的數目。亞馬遜(Amazon)在美國的配送中心將近800座。但其他業者的倉庫可能更創新:以美國為例,DHL eCommerce和美國郵政服務合作完成最後一哩路送達。配送不只和速度有關,也透過可預測性提高便利性—沒有人喜歡為了包裹而等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多國家採用各式各樣的自取櫃。亞馬遜自取櫃(Amazon Locker)是電子商務領導廠商提供的彈性解決方案,在逾50座城市建立2000個地點的網絡。另外還有智慧型寄物櫃,透過商品代碼退貨完成雙向物流。然後是西班牙的Citibox,提供安裝在公寓大樓內的智慧型信箱,可透過智慧型手機安排送貨與取貨。在德國,DHL與Volkswagen合作的試行計畫,由50輛Polo車扮演行動包裹寄物櫃,針對選定客戶提供「車內送達」服務。 在同日—或甚至數小時內—送達方面,甚至造成供應鏈的根本性改變。這些改變包括群眾外包配送,或外包給第三方合約商的配送,例如Postmates和UberRUSH,利用自己的車輛配送單件包裹。 彈性更大的架構對於滿足消費者期望及控制成本更重要—尤其是特定期間的訂單暴增。愈來愈多公司利用數據和自動化預測與決定需求。德國零售商Otto已經採行人工智慧系統,每天產生訂單預估數字。根據報導,此系統已經提高40%的預估正確性,同時減少20%的存貨過多情況。 隨著即時資料及人工智慧的應用,在供應鏈當中發展地更健全,其他技術也在整條電子商務鏈獲得適當整合。以擴增實境(AR)為例,藉由提供人員視覺可見的資料,改善倉庫的生產力;另外流行服飾零售商Gap的「試衣間」及IKEA Place之類的AR APP,讓消費者在購買前先「試用或試穿」產品,降低退貨的可能性。 電子商務與物流的未來28億歐元:法國零售巨擘家樂福計畫在2022年前投資電子商務的金額 當然,不斷改變的外部因素—從污染問題到社會政策—愈來愈多,意味著貨運公司的策略必須更敏捷。不可避免地,DHL與Euromonitor發現影響最後一哩路的4大關鍵趨勢—在地化、彈性配送選項、旺季需求及日益發展的科技—可能對整體成本與服務帶來挑戰。與此同時,這些趨勢也可能對組織施壓。
報告強調,在缺乏適用所有都市環境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之下,物流供應商必須做好準備,在適當時採用彈性網絡、自動化及資料預測。 換句話說,無人機、自駕車和其他登上報紙頭條版面的最後一哩解決方案,只有在協助貨運業者成功滿足都市消費者需求時才能勝出。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文章分類
All
更多文章
November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