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呼籲全球在2050年前達成零碳排放目標之後,碳中立就成為企業界的熱門議題。企業巨擘與中小型組織誓言支持多項重大計畫,進一步點燃零碳排放的戰火。但兩年過後,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加上市場亂流,嚴重衝擊多數企業領導人的信心,當年許下的零碳未來承諾仍然值得追求嗎?零碳世界真的可能實現嗎? 「答案很簡單:絕對可行」,國際知名環境顧問溫斯頓(Andrew Winston)表示:「降低碳排放可為企業創造多項價值:節省支出、降低風險、驅動創新及創造品牌價值。」溫斯頓為數家全球最大的跨國企業提供環保諮詢。 對於多數企業而言,完全停止碳排放就算不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是讓人望而生畏的目標,尤其是在環保意識相對較低的亞洲國家。不過部分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包括DHL,已經做出承諾,而且證明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物流業的零碳排放挑戰 「多數企業提到零碳時,討論的主要是電能」,溫斯頓指出。「但物流業使用的燃料不同,因此達到零碳目標的挑戰也不一樣,而且要困難許多。」 2017年初,DHL宣布在2050年達成全球零碳排放目標,包括2025年增加碳效率50%,及70%貨運使用低或零碳車輛的里程碑。在大多數物流業者還在觀望階段時,DHL可是玩真的,在德國的大街小巷上,到處都可以看到DHL騎著三輪車、腳踏車送信的運務員。該公司已在歐洲13國、80個城市採用低污染的Cubicycle腳踏車取送件服務。然而,騎腳踏車送信件類並不困難,但運送體積龐大的包裹卻一定得仰賴貨車,於是,2014年底,DHL買下德國一家純電動車公司「StreetScooter」。目前「StreetScooter」在全德國約有兩千五百台運輸車,每天為DHL快遞包裹,預計今年底將增加至五千台。此外在美國,DHL也於今年11月率先宣布採用特斯拉(TESLA)的電動卡車Semi,節省燃料成本並降低排碳量。
全球永續經營 從地方做起 事實上,對於成功的零碳策略而言,達成碳中立的動力不只來自公司決策,員工的態度與實際參與和上述技術層面同樣重要,甚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全球營運範圍廣達220個國家與地區的DHL,為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設定策略時,團隊優先專注於細微的環節-從員工的教育、日常生活做起,讓員工認知他們能夠為這個零碳目標貢獻一己之力的方法,例如隨手關掉不使用的電源,鼓勵他們參加環保與氣候保護活動等。DHL為全球超過50萬員工提供GoGreen(環境永續發展)訓練。 然而德國郵政DHL集團推行的不僅止於環保部分,該集團的「全球志工日」深耕各國,依照當地實際需求推動公益計畫,近距離的協助改善當地社會問題,包括GoGreen在內,還有GoHelp(急難救助)以及GoTeach(教育關懷),等三大領域。 例如在非洲國家,DHL的員工運用假日前往幫助無家可歸的弱勢族群建造可避風遮雨的房屋;在台灣,DHL與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合作,捐贈運務車,加速運送剩食,建構全民食物銀行與全台580餘家非營利機構的供需橋梁,深入更多台灣偏遠地區,搶救食物免於浪費;同時於企業內部呼籲同仁響應剩食捐贈計畫,累計已捐贈超過500公斤的剩食,此計畫還在持續進行中。 「讓員工主動的親自參與公益計畫,比只是動用公司的資源來的更重要」DHL台灣行銷傳播部經理方丹鳳表示。DHL台灣每年舉行數次「全球志工日」活動,員工自行運用週末時間,前往偏鄉小學,提供志工服務;累計2016至2017年,就有超過500位同仁、自願貢獻超過5,400個小時前往教育部認可之資源匱乏的偏鄉學校服務,包括南投縣仁愛鄉仁愛國中、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小等。 此外,該公司積極推動在地綠化活動,計畫未來每年在全球種植100萬棵樹,包括DHL台灣、南韓、泰國等都已經種下希望種子。 *台灣志工活動, DHL員工主動運用假日參與 零碳排放未來不是夢
「我們今天所做的決定,將影響下一代人類未來30年的生活品質」德國郵政DHL集團執行長Frank Appel表示。能夠越早將環保目標納入企業長期經營策略的公司,越有可能在未來達到零排放目標,而且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資料顯示,企業投資CSR會帶來正向的報酬。零碳排放的未來雖然充滿挑戰,但並非遙不可及,需要企業與個人一同貢獻一己之力,一同驅動改變的正向力量。
0 Comments
Your comment will be posted after it is approved.
Leave a Reply. |
文章分類
All
更多文章
September 2023
|